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我們致力於慈善創新和跨界合作,並與國際慈善組織密切合作,進行各項人道救援工作。我們的目標是緩解受災社區所面臨的壓力,提供必要的物資和資源,並協助他們重建家園。
我們也透過提高防災減災的意識和教育,減少自然災害對當地居民造成的傷害。也通過跨界合作和共同努力,克服當前面臨的挑戰,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同時,我們努力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保護生態環境;透過技術創新和研發,推廣可持續發展和綠色能源的應用,並積極推廣環保意識,鼓勵個人和組織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和其他對環境有害的產品,提高大家環境保護的認識和重視。
2022年,我們持續以「消除飢餓與貧窮、氣候變遷與人道救援、少子化與高齡化關懷、環保生態保育與教育、全球夥伴與永續發展」等五大慈善行動力,從臺灣到全球援助57個國家地區。
在災害救助面向,我們有系統的建立賑災鏈,從防災、減災、備災、應災、復原重建一一串連。我們也與超過16中央部會、學術機構,及22個地方政府簽訂合作備忘錄,同步提升防救災專業,也擴大關心的範疇。
在慈濟環保志業,環保站從環境關懷走向了社會關懷,「經濟循環」的生活實踐,讓全年齡的民眾發揮己力;我們以SROI量化臺灣環保所產生的影響力與貢獻,在社會共融上發揮的善實力與影響力。
在慈善創新部分,我們提供社會慈善服務,更朝公益領域努力,以提供青年公益平台與青年教育為目標。2017年起辦理青年公益實踐計畫,為全臺首創青年公益孵化社會創新平台。
我們自2015年起撰寫永續報告書,以GRI指標為工具,進行自我管理與檢視。對內如同體檢,找出未來精進方向,對外則貼近大眾的語言與期待,對接國際指標,將過去成果、現在投入及未來願景與公益關注者進行溝通。
2022年,由臺灣企業永續學院所主辦第二屆「TSAA臺灣永續行動獎」、以及第15屆「臺灣企業永續獎」,呼應ESG(環境保護Environment、社會責任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永續行動,慈濟基金會共獲頒七項獎項。見證慈濟在社區深耕慈善關懷、帶動環保教育、凝聚災防意識、促進親子互動、鼓勵青年參與等落實建構完整網絡,為社會發展共融和諧所做的行動。
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公佈2022年全球各地深具啟發性和影響力的100名女性名單,慈濟證嚴法師以「佛教慈善家」(Buddhist philanthropist)名義,成為2022年臺灣唯一獲得BBC推薦者。介紹指出:證嚴法師被視為現代臺灣佛教發展中,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是人道主義機構-慈濟基金會的創始人,又被稱為「亞洲德蕾莎修女」。
走過56年,慈濟從五毛錢竹筒歲月到合作共善、企業共好。見證了證嚴法師帶領慈濟人,共同投入慈善,啟發人人行善,鼓勵人人去愛他人,以慈悲利他行動與模式,共同實踐「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無難」的三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