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五
全球夥伴與永續發展行動

全球三大問題,戰爭、疾疫跟氣候,愈演愈烈,亟需跨界合作。慈濟除了積極參與16個聯合國組織及平台會議,並連結超過20個國際人道救援組織,一起走入需要援助的災難現場。
5-1

合作共善 善行永續

「我是懷著一顆喜悅和受寵若驚的心,來面見敬愛的上人。」巴必爾神父(Fr. Baby Ellickal Kurian)欣喜表示,兩年多的covid-19疫情,靈醫會與慈濟的合作原則,就是秉持人道精神,並以最迅速、保護、尊重的態度,共同幫助苦難的人。
2022年12月9日上午,來自印度靈醫會的巴必爾神父(Fr. Baby Ellickal Kurian)、布吉納法索的保羅弟兄(Bro. Paul Kabore),在靈醫會臺灣區會長暨法人董事長黃浩然神父、執行長安恒立神父、羅東聖母醫院馬漢光院長以及該院社會責任暨募款中心主任李麗秋陪同下,一起來到新店靜思堂會客室,跟上人溫馨座談。分享跨宗教共善,支援防疫和難民的點滴,惺惺相惜的傳愛之情,溢於言表。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4月22日,佛教慈濟基金會與(UNICEF)為受到俄烏戰事影響的孩童們,及其家庭提供急需的保護和服務,透過視訊簽署合作備忘錄。由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美國辦事處執行長麥可 尼恩惠斯(Michael Nyenhuis,右)代表簽訂,盼為戰火下的兒童及其家庭提供急需的人道關懷。

天主教靈醫會國際醫療暨災難服務委員會

4月30日,為擴大對烏克蘭難民的援助,慈濟與(Camillian Disaster Service International,簡稱CADIS)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共同在波蘭、烏克蘭投入包含提供食品和必需品、現值卡、醫療服務、安置收容所、心理以及技能輔導等人道援助。
烏戰事將邁入第100天,慈濟持續與國際慈善組織及跨宗教機構合作,6月2日與四個國際組織透過線上簽署合作備忘錄,包含運連結賑災物流基金會(Airlink)、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安澤國際救援協會(Adventist Development and Relief Agency,簡稱ADRA)、世界健康基金會(Project Hope)、世界希望國際基金會(World Hope International),共同提供烏克蘭難民急需的藥物、醫療設備及其它必需品之物資運輸,以增加援助難民所需的物資量。

用科技做公益 讓臺灣更美麗

4月26日,與工研院進行「公益科技智慧服務平台」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將在偏鄉科技、急難救助、循環再生、綠能科技、淨零碳排、智慧照護與智慧機械等各方向,共同進行場域驗證、協助商品開發等科技合作。

提升災防救助能量 
慈濟與家樂福簽合作備忘錄

大型災難發生時,慈濟志工總是站在第一線,成為受災民眾的堅強後盾。慈濟與大型量販店家樂福合作攜手共善,6月22日雙方代表訂定合作備忘錄,希望透過慈濟完善的救災網絡,加上家樂福完整的倉儲及物流系統,提升災防救助能量,發揮人道救援的最大功效。當0918地震發生時,立即發揮合作共善的效能,就近、即時 送生活所需物資到臺東新武部落。

6月25日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張寶方理事長(左)、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中)、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沈瓊桃理事長(右)共同簽訂「社會工作教育與志工增能」合作備忘錄,同時展開首屆關懷士培訓。

9月18日臺東池上發生芮氏規模6.8地震後,造成花蓮南區玉里、富里、卓溪、臺東等民宅、校園嚴重受創,慈濟分別與花蓮縣政府、臺東縣政府簽署「0918地震」災後復建合作備忘錄,為重建家園及教育共同努力,攜手幫助災民早日回到正常生活。

5-2

慈濟論述 國際認證

淨零、數位與世代協力

新冠疫情擴及全球,造成全球糧食不足,更加深貧富差距,人道救援也難以使上力。專家就提出疫情之後全球共善,跨國合作的理念,希望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從「淨零排放.數位社會.世代協力」,第七屆慈濟論壇,邀集產官學,各民間團體,為疫情世代謀出路。
國家發展委員會高仙桂副主委感謝慈濟邀集各方賢達,為臺灣將來的永續發展籌謀擘劃,充分凸顯慈濟以慈悲、喜捨的精神,行救苦救難的具體關懷。智榮基金會董事長施振榮:「我不斷地強調,利他是最好的利己,所以所有的思維,以共善、以利他作為思考,整個才能夠有真正可以永續,大家共同遵守,或者共創的生態。」
願景工程基金會執行長羅國俊則表示:「疫情限制移動讓我們很多活動不方便,收入減少。 我們也發現數位落差的問題,俄烏戰爭使得我們很多能源轉型,開始出現倒退 。」面對疫情及氣候變遷的挑戰,專家呼籲人人共善,克服危機, 透過跨域、建立夥伴關係。並以實際的行動,讓「經濟成長、環境保護、社會進步」,讓貧窮的人能有更好的機會翻轉人生,永續才有可能發生。

聯合國新聞部高階座談 慈濟青年代表NGO演說

聯合國大會舉辦為期一日「為自然環境的一念心(Moment for Nature)」高階座談,「聯合國新聞部」(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Global Communication)推薦與邀請慈濟全球合作發展事務室專員楊妤緗(Ashley Yong)前往紐約聯合國總部代表「聯合國新聞部青年委員會」(Civil Society Youth Representatives Steering Committee) 參與此高階座談發表演說,向各國代表闡述青年族群對環保議題的關注與行動。
楊妤緗是代表聯合國新聞部認證的1,600個組織的青年成員,這是當天會議中,唯一一個非政府組織代表。她以「青年在環境保護過程中做出什麼行動」為主題,呼籲大會成員應更關注青年族群對「三重地球危機」的環保行動。重視青年族群有趣和有創意的環保項目,提升對下一代環保行動的投資。讓年輕人能更多的參與決策,繼而讓新生代成為守護地球環境的核心推動者。最終目標是讓各年齡層的人都能一起攜手,解決生態危機與氣候變遷的問題。

蔬食環保濟弱扶貧 慈濟經驗接軌COP27

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7)於11月6日至18日在埃及夏姆錫克(Sharm El-Sheikh)舉行。會議主題為「共同實踐(Together for Implementation)」,全球近200位領袖一同參與,對氣候損害賠償、能源危機以及全球碳市場等進行討論,攜手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遷。
慈濟聯合國團隊前往參與為期13天的會議。其中有兩場周邊會議,屬於跨宗教新聞發布會,特別倡導植物性飲食,還有扶助弱勢國家發展農業。
極度乾旱、水資源短缺,貧困地區勞動婦女尋找水源的時間更長、負擔更高,間接影響小孩受教育的機會。慈濟報告,我們在莫三比克、辛巴威等國家,開啟了農業的機會給婦女和兒童 還有弱勢族群,去強化他們的力量,幫助他們成長。
靜思精舍德淵法師也分享:「我們了解到,眾生對我們來說是平等的。事實上,在我們這塊土地上,我們可以從穀類、堅果和蔬菜,獲得人類需要的營養,而且是更容易取得,並且更環保,比吃肉類更人道。」
巴拿馬聖公會主教 Julio Thompson表示:「當我們同在跨宗教的社區,最重要的事情,首先就是要互相尊重,尊重我們的信仰,尊重我們的傳統。如此,我們就能建立關係,建立信任,而且有信心一起合作。」
與地球共生息,需要Love 愛,Interconnectedness相互聯繫,Visibility可見性,Empathy同理心,也是慈濟發揮影響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