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長的話

由衷的感恩大家,長年來對慈濟慈善志業的護持,讓慈濟慈善關懷足跡,走入128個國家地區。

56年來,證嚴法師親自帶領弟子走入人群,慈濟透過實際的慈善關懷行動來淨化人心、創造祥和社會,期許實現天下無災的初衷不曾改變,行動不曾停歇。

全球的新冠疫情在2022年雖逐漸趨緩,但大大小小的災害不斷湧現,加上氣候變遷問題不斷惡化,俄烏戰爭造成數以百萬計的烏克蘭人成為難民,在在都加劇了能源和糧食的短缺,乃至通貨膨脹問題。這些都是全球共同關注的議題,也是慈濟慈善援助的重點。

俄烏戰火初燃,12國慈濟志工即銜命集結波蘭,援助烏克蘭難民。透過與11個國際NGO組織合作,慈濟的人道援助,得以深入烏克蘭與周邊8國境內的難民,提供購物卡、現值卡、禦寒物資、健康醫療照顧、醫藥用品、語言及兒童教育、心理及法律諮商、個案經濟補助等扶助,逾178萬人次受益。

因應世界變遷趨勢的問題與挑戰,我們積極厚植社會正向與良善的影響力,10月所舉辦的第七屆慈濟論壇,特別聚焦於解決新冠疫情下的社會問題,關注「淨零」、「數位」及「世代協力」,共同強調朝向多元合作和世代平等的方向努力,並以「全球共善」平衡數位與經濟落差。

為完備防減備災的災害救助工作鏈,至今已與臺灣22個縣市、16個中央及地方各級專業機構,簽訂合作共善備忘錄,面對災難精準對接。並加入工研院與鴻海集團領銜的「臺灣數位健康大聯盟」,透過高科技設備與網路健康檢測資訊平台的應用,守護原鄉偏鄉、弱勢家庭、社區獨居的長者健康,逐步實踐「安穩家園 美善社區」的志業使命!

慈濟於2020年獲內政部消防署核定為防災士培訓機構,2022年創辦關懷士培訓,防災士與關懷士雙軌培訓,以制度優化防災技能與關懷軟實力。2022年還啟動包括「植境」蔬食概念館,引領青年蔬食潮流、慈濟國際青年TIYA永續年會及國際青年領袖人才培訓計畫,以新創呼應「淨零」與「世代協力」。

在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策略推動下,慈濟已參與了16個聯合國及國際平台等會議,與超過20個國際NGO組織合作。透過這些信譽優良的慈善、宗教和人道救援組織合作夥伴,在政治、經濟和疫情阻隔等複雜狀況下,援助行動皆能快速有效地完成。在2022年,慈濟的國際扶困行動、防疫援助、難民關懷、教育助學、災害救助與重建、醫療義診與補助等慈善工作,遍及全球57個國家地區。

信受奉行「為佛教、為眾生」,慈濟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志工遠赴印度及尼泊爾,「回歸佛陀的故鄉」更「回饋佛陀的故鄉」,深知當地貧困村落生活困境,醫療、教育嚴重落後,慈濟從防疫扶困、紮根駐點,到援建義診中心、洗腎中心及兒童之家,慈善、醫療、教育、人文之慈善援助逐步落實。

在法髓經藏演繹方面,全球首場的演繹在高雄巨蛋體育館,由「優人神鼓」、「唐美雲歌仔劇團」與慈濟志工近兩萬人次,合齊詮釋《法華經》精髓,彰顯佛陀2500多年前開示悟入的智慧,體現全球慈濟人以寰宇大愛,力行佛陀所說法的理念。

2023年全球風險報告書的年度主標是:「Today's Crisis, Tomorrow's Catastrophes(今天的危機,就是明天的災難)」。未來,慈濟「淨零排放」策略的「減碳源、加綠能」將更具體;治理與資訊透明將再提昇;青年培育及公益參與將更擴大。對準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深耕ESG(環境、社會與治理)、實踐CSR(社會企業責任),持續從「建立制度、強化治理」、「傳承法脈、培育人才」、「全球夥伴、合作共善」、「優化資訊、活化財務」等四個方向,共同為地球與人類的永續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