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粉發放
因乾旱及通貨膨脹,導致經濟蕭條。慈濟在當地展開糧食發放計畫,為社區志工、照顧戶發放玉米粉,緩解糧食缺乏之苦。
落實社區扶困
社區與個案關懷,是當地慈濟人最主要的扶困工作。自2011年起,年年發放臺灣農委會援外大米,援助貧困鄉親及社區弱勢兒童。
臺灣愛心米發放
約堡慈濟志工及社區志工,帶著臺灣愛心米、連同生活包,糖、鹽、豆、高粱粉,前往史瓦尼威利(Swaneville),進行發放,照顧社區弱勢兒童、青少年及弱勢家庭。
義剪防頭癬
理髮的費用大約1至5美元之間,相等於當地人一餐飯,是貧困家庭負擔不起的生活開銷。加上當地缺水,衛生條件普遍不佳,頭癬擴散傳染性強,根本沒有根治的機會。慈濟志工邀約理髮師,一同進入社區免費義剪理髮。志工同步執行供食計畫,希望幫助這些困難家庭的父母,為兒童、老年人及弱勢家庭提供熱食,改善當地孩童飢餓、營養不良的狀況。
部落關懷
2022年1月、2月間,安娜、貢貝氣旋為馬拉威帶來強風豪雨,布蘭岱的齊溝九供食幼兒園倒塌,這裡原本是部落內一間簡陋教堂,是八十個孩子上課、供餐的地點。
災後,志工決定重建幼兒園,齊溝九部落酋長也號召全部落齊心投入。馬拉威志工為齊溝九部落募到一口水井,不僅造福幼兒園孩子,也造福了整個部落。
而部落酋長力挺慈濟,撥出約15公頃土地,帶動農耕計畫。水患後,用愛耕沃土,災民露出的笑容,這是希望的開始。
女子學校糧食援助
天主教聖柏姬達女子學校位於南蘇丹納魯斯,是南蘇丹唯一一所女子學校。由於性別不平等以及童婚的狀況,學校也是許多女孩子們的庇護所。2021年10月起,學校面臨斷糧的困境。2022年2月底,慈悲無疆界(Mercy Beyond Borders)慈善組織代為向慈濟求援。4月起,慈濟發放足夠糧食,讓學校保持運作、不停學,孩子們才能夠繼續求學,改變未來。
糧食包發放
衣索比亞,被聯合國列為46個最低度開發國家之一,因乾旱、內戰衝突等原因,境內約有三千萬人需要援助,包含糧食與乾淨的水。慈濟與當地慈善組織積米亞協會(Kidmia Mahiber)合作,援助當地難民,包含:(一)雪瓦羅比特(Shewa Robit)及阿塔耶(Ataye)兩個小鎮,幫助因內戰而需生活重建的一千戶家庭,每戶一個月糧食。(二)援助岱柏柏罕鎮(Debre Birhan )的兩處難民營,營養糧食包,及1,158兒童班孩童一個月的點心與午餐。
減碳爐灶建置
農村裡,普遍使用三顆石頭加一個爐子所組成的「三點式爐灶」,需要大量燃料且效能低落。常因燃燒不完全,產生大量煙霧,甚至噴出的火苗,造成婦女或孩童燒燙傷。
慈濟與愛女孩協會合作,就地取材,建造減碳爐灶。透過火箭爐的原理,讓木材得以完全燃燒,排放出對人體無害的氣體,也完全將火源控制在爐灶裡,降低燒、嗆傷意外發生,守護孩子與母親的健康。
生活物資發放
在疫情爆發前,已約有69%的人口生活在貧困中,在農村地區,這比例更高達80%。二年來,受到疫情重創,加上火山爆發、颶風、乾旱、土石流等等因素,導致農作物歉收,更多人陷入貧窮困境。慈濟志工為貧困家庭、長者發放生活物資,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千里就醫 愛不思議
一個腹大如鼓的小男孩,慈濟工作團隊帶回來偶然在印度王舍城拍攝到的畫面,牽動人心......人海茫茫,這小男孩在哪裡?當地慈濟志工走過一村又一村,終於尋得小男孩一家。
九歲的山迪普,全家十人蝸居典型的農村磚房,只有一張床。志工除了捐獻糧食,並迅速安排小男孩就醫,由臺北慈濟醫院引線,跨足一千一百公里遠,來到新德里的阿波羅醫院治療,解決因小兒泌尿引起的疾病。
在菩提迦耶(Bodhgaya)洽齊村,接過小小的文具,所有的孩子們臉上漾出無比開心的笑容,珍惜地拿在手上。 這是教育扶助的一小部分,一支筆一本筆記 ,也為孩子帶來希望。
維達孤兒老人之家收容露宿街頭孤苦無依的老人,長者們大多都已身染重病,三餐僅有蔬菜可充飢,常有體弱者跌倒在地。除了冬令發放,志工再從食衣住行了解關懷需求,並帶來各種生活物資,有糧食包、蔬菜、生活用品、燃料、營養品等,讓長者及照護者倍感窩心。
新加坡、馬來西亞志工「尼泊爾願行」計畫,回歸佛陀的故鄉,從慈善、醫療、教育著手,改善當地生活。
個案關懷:糧食補助、房屋修繕等。
技能培訓:開設縫紉班、電腦課程等。
醫療援助:義診服務、醫療個案補助等。
教育扶助:家訪找回輟學的孩子、助學補助、捐贈校車、簡易組合教室援建等。
扶起孩子 找到奶瓶 也找到幸福的方向
慈濟人在尼泊爾訪查佛陀足跡中,遇見一戶人家,女主人夏拉達從小雙眼失明,丈夫有精神障礙。兒子因病無法言行,衣衫不整趴在泥地上,用嘴找奶瓶,唯一健康的女兒,卻因貧無法入學。這麼苦的一家,慈濟人走到看到了,救濟其生活,幫助女兒受教育。
慈濟志工在藍毘尼推動慈善工作,期望一步步提升當地小朋友就學情況,翻轉人生。志工前往悉達多小學,發放書包、文具與禦寒衣物等物資給小朋友,並陪伴孩子學習如何疼惜物命,和珍惜所發送的物品及善用字典。以實際行動教導孩子禮儀的重要,不只是發放,也是愛的教育。
改善貧病相依問題,慈濟著手籌辦大型義診。首次大型義診在國際佛教協會義診中心展開,提供中醫科、內科、牙科、婦兒科及超音波檢查等項目,共服務3,277人次,並同步了解居民健康關懷的需求,期能消除貧病相依的困境。
難民營及兒童關懷
歐洲慈濟志工持續關心滯留在塞爾維亞境內的各國難民。透過聯合國難民署(UNHCR)連結,2022年開始關懷貝爾格勒市區的柏蘭科比栖小學(Branko Pesic)學童。該校學生九成以上是拉姆人(Romani),難民兒童也在此就讀,這是慈濟首次走出難民營,在政府小學發放文具,自3月起也將每天提供300份麵包給學生。
用知識開創未來
慈濟長期關懷的慈心之家,守護著敘利亞的單親媽媽與孩子,當年幼小的女孩如今也長大了,準備用知識開創自己的未來。其中,雅詩敏(Yasmeen Abduljalel)、小琳(Reem)和曼拿爾(Manar Omar Abbas),三位18歲女孩都成功通過大學聯考,這對於慈心之家所有的媽媽與孩子們,是很大個鼓舞。
滿納海學生投入土敘地震賑災
2015年1月23日慈濟基金會在土耳其成立了「滿納海國際學校」,2018年完成認證。「滿納海國際學校」成了土耳其敘利亞難民的「第二個家」,教他們知識之外,志工期望他們習得一身技能,也能在心中深植「愛」。
8年來,孩子從教育中找回未來的人生。8年後,2023年2月6日發生土敘大地震,他們成為土敘地震賑災團的志工主力。